汉语言文学专科学校

汉语言文学专科学校,这名字念出来,总觉得带点儿…怎么说呢,不那么响亮,甚至有点儿尘土气。跟那些挂着“大学”名头的象牙塔比起来,它似乎天生就矮了一截。没错,专科,这两个字眼,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就意味着门槛不高,学制短,出来好像也不怎么“值钱”。

但你真要一头扎进去,或者像我这样,身边有不少朋友是从这样的地方走出来的,你会发现这水啊,深浅还真不一定,得看你遇到什么样的老师,碰上什么样的同学,还有,你自己是不是那块料。

说起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本身,那可真是个包罗万象的家伙。往深了说,它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语言的演变,思想的流淌。从《诗经》的风雅颂,一路啃到鲁迅、张爱玲,再到莫言、余华;从“之乎者也”的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那点儿语音、语法、修辞;还有文学理论,西方的那套,中国古典的这套,听起来都挺唬人。在专科学校里学这些,会打折扣吗?会的,肯定会的。课时可能没那么多,研究可能没那么深,图书馆的藏书或许也比不上综合性大学那般浩瀚。

可有一样东西,我觉得,是共通的。那就是对文字本身的敬畏和热爱。我认识的一个哥们儿,就在这么个汉语言文学专科学校读了三年。他当初高考失利,调剂过去的,心里那个憋屈啊。刚开始就是混日子,觉得学这些玩意儿有啥用?古代文学那些篇章,读得磕磕绊绊;现代文学的流派,听得云里雾里。他说,那会儿最大的乐趣就是逃课去网吧。

转折点发生在一门叫基础写作的课上。老师是个挺较真的中年女人,戴个眼镜,说话慢条斯理,但改起作业来,那是真狠。用红笔给你圈得密密麻麻,一个标点都不放过。那哥们儿交上去的东西,第一次被打回来重写,第二次还是重写。他火了,觉得老师故意刁难他。跑去办公室理论,结果被老师一句话噎了回来:“你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对得起你笔下的汉字吗?对得起你想表达的东西吗?”

就是这句话,有点儿狠,但把他点醒了。他开始老老实实地琢磨怎么遣词造句,怎么把一个想法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他开始认真去读那些“没用”的文学作品,去感受文字的力量。他发现,原来那些看似枯燥的语言学知识,能帮他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的句子读起来那么美,那么有劲儿。三年下来,他没能像一些学霸那样拿到专升本的名额,去更好的学校继续深造,但他练就了一手好文字功底。毕业后,找工作也不算顶尖,去了家广告公司做文案。一开始也是打杂,但就凭着那股对文字的“较真劲儿”,慢慢地也混出点名堂了。他说,现在想想,那三年专科,学汉语言文学,最大的收获不是那张文凭,而是让他学会了怎么跟文字打交道,怎么尊重表达这件事。

当然,这只是一个个例。更多的现实可能是,学生们确实是冲着一个相对容易获得的学历去的。课堂上,真正对文学本身痴迷的人或许不多。老师们呢,也可能良莠不齐。有那种真正热爱教学,想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的,也有那种照本宣科,只求完成任务的。校园环境,可能也确实比不上那些名牌大学。操场小小的,图书馆旧旧的,活动也没那么丰富多彩。傍晚走在校园里,可能听不到什么激昂的辩论,更多的是三三两两,讨论着去哪儿吃饭,周末去哪儿玩。

但这又怎么样呢?难道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不能滋养出一点文学素养吗?我觉得未必。文学这东西,有时候挺私人的。你可能不需要多大的舞台,多权威的解读,只需要一个安静的角落,一本能打动你的书,一个愿意跟你“掰扯”几句的同伴,或者一个眼神里还带着光的老师。在汉语言文学专科学校,这样的角落,这样的书,这样的人,也并非没有。

而且,专科的定位,有时候反而让教学更接地气。它可能不会过多地强调那些高深的理论研究,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应用性的技能。比如,更扎实的写作训练,更贴近实际需求的文案策划知识,甚至是一些秘书学档案管理的基础。毕竟,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是要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的。这种务实的态度,对于那些并不打算一辈子沉浸在文学研究里的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认识的另一个女孩,也是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特别喜欢读古诗词。她说,学校里教古代文学的老师,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讲课特别有味道,能把平平仄仄讲得意趣盎然,把那些泛黄的书页里的人物讲活了。她就在那样一个不算顶尖的环境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毕业后,她去了一个小城市的图书馆工作,工资不高,但她说每天能守着那么多书,感觉很安心。她偶尔也自己写点东西,投给当地的报纸,虽然大多石沉大海,但她乐在其中。她觉得,是那三年的专科学习,给了她这份和文字相伴的底气。

所以啊,看待“汉语言文学专科学校”,不能一概而论。它有它的局限,它的无奈,甚至它的尴尬。学历上的“硬伤”是客观存在的,学习资源的相对匮乏也是事实。但它同样也可能是一个起点,一个让对汉语言文学抱有朴素兴趣的人,能够系统接触这门学科的地方。它可能无法把你培养成学贯中西的大家,但它或许能帮你打下一点文字功底,培养一点文学素养,让你在未来的生活里,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我们自己的母语。

它更像是一个过渡地带。有的人从这里奋起,通过专升本跳向更高的平台;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比如写作、编辑、文秘;也有的人,可能只是在这里度过了三年时光,拿到了一纸文凭,然后汇入人海。但无论如何,那段与汉语言文学相伴的经历,或多或少,总会在生命里留下点什么。可能是对某个诗人词句的莫名感动,可能是对一个语法现象的恍然大悟,也可能,仅仅是对母语文字更深一点点的理解和敬意。

这事儿吧,挺拧巴的。一方面,我们希望教育资源更均衡,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更好的环境里学习;另一方面,现实就是这样,总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和供给。汉语言文学专科学校,它就存在于这样一个生态位上。你说它没用吧?它确实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具备基础文字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人。你说它多好吧?它也确实在学历和深度上有所欠缺。

或许,我们不必用一种过于精英化的视角去审视它。它就是那么一个地方,承载着一部分年轻人的青春和梦想,也折射着教育和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在那里,汉语言文学可能不总是那么“高大上”,但它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在那些愿意亲近它的人心里,播撒下种子。至于能长成什么样,那就看各自的造化和努力了。至少,它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和我们伟大而美丽的母语,进行一次不算太短的亲密接触的机会。这本身,或许就挺有意义的,不是吗?

汉语言文学专科学校

本文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点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luohu.com/archives/144733

(0)
语文老师语文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