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但其核心构成,即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是理解其精神实质、把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关键。这些根本观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观察世界、分析社会、引领变革的强大思想武器。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了其坚实的哲学基础。它旗帜鲜明地坚持世界的物质性,认为物质是本源,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与唯心主义将意识、精神视为世界本源的观点形成了根本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进一步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核心在于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强调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孤立、片面。

在此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将唯物辩证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破天荒地将历史研究从对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的关注转向对物质生产及从事生产的人民群众的关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旧历史理论的显著特征。脱离了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去谈论历史,就无法抓住社会演变的本质。

其次,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即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不是从书斋到书斋的空想,也不是消极地反映现实,而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指导实践。这种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突出的品格之一,它要求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反对脱离现实的教条主义和故步自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统一的实践过程,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

再次,阶级观点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现象的核心武器。马克思主义认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除了原始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成员因其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而分裂为不同的阶级。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对立,这种对立必然导致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特别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通过对剩余价值的揭示,马克思阐明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当然,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将其简单化、绝对化。

最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贯穿马克思主义始终。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从事这些生产活动的主体正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他们的作用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时,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判断一个政党、一个理论性质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立场

这些根本观点相互支撑、内在统一。唯物史观是基础,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动力;实践观点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路径与标准;阶级分析方法是锐利武器,用以剖析阶级社会的内在结构与矛盾;而人民主体地位的确认则明确了历史发展的价值旨归和依靠力量。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对于我们认识现代社会、分析复杂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臆断出发;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静止、僵化地看问题;坚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坚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而奋斗。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更是对其精神实质的践行。它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

本文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点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luohu.com/archives/144205

(0)
语文老师语文老师

相关推荐